慢性肾衰竭是什么病?
来源:邹燕勤研究院 时间:2018-03-19 06:48 点击: 次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晚期的共同归宿,是一组以进行性肾单位毁损从而使肾脏的排泄功能,内环境稳定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等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候群。传统上将慢性肾衰竭分为4期,即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终末期。但因该分类标准忽视了早期肾脏病的诊断及治疗,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2001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的“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K/DOQI)提出,应以慢性肾脏病概念替代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为肾脏损害和(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60ml/min,持续3个月。肾脏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出现肾脏损害标志包括血和(或)尿成分异常和影像学异常,肾组织出现病理形态学改变。K/DOQI按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将慢性肾脏病分为5期,该分类方法的后4期类似于传统分类方法的4期标准。 1998年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慢性肾脏病的年发生率为约2‰~3‰,终末期肾病的年发生率为约百万分之100~130,且患者人数逐年增多。中国目前尚无全国范围的终末期肾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而2007年北京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8岁以上的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3.9%,肾小球滤过率异常率为8.7%。尽管在西方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第一位原因,而目前在我国肾小球肾炎仍是导致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但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已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中医学原无慢性肾衰竭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癃闭”、“关格”、“溺毒”、“肾劳”等范畴。 就临床资料分析慢性肾衰竭有以下特点: 1.慢性肾衰竭发病因素:①原发性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在原发性肾病中最为常见,其次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炎;②继发性肾病:全身系统性疾病和中毒等因素导致的肾脏继发性损害。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痛风、长期高血压,以及多种药物性肾损害等。而糖尿病肾病在继发性肾病所致慢性肾衰中占首位。? 2.常见的诱发与加重因素:①感染:泌尿系或其他部位的感染;②高血压:严重的未经控制的高血压可使肾损害加重;③高血糖:是糖尿病易感人群慢性肾衰竭始动因素,而最大限度的控制血糖,可有效预防、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④血容量改变:呕吐、腹泻、失血以及手术和创伤等因素,导致血容量减少,可加重肾衰;⑤肾毒性药物:在原有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可使肾损害加重;⑥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肿瘤、狭窄及前列腺肥大等,导致尿液排泄不畅,可加重肾损害。 3.常见并发症:①肾性贫血: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肾脏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②肾性骨病:为慢性肾衰竭而伴随的代谢性肾病,常表现为骨痛和近端肌无力。③心血管系统:患者可并发尿毒症性心肌炎、心肌病,也可因水液代谢失调出现心力衰竭。④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可因尿素及酸中毒等因素刺激消化道,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甚或上消化道出血。 明确慢性肾衰竭发病因素,积极祛除慢性肾衰竭的常见诱发与加重因素是诊治的关键。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仅可控制血压,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护靶器官,包括肾脏的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改善肾性贫血,低蛋白饮食结合必须氨基酸或配合a酮酸疗法对延缓肾衰进展也有一定作用。中医中药在延缓慢性肾衰竭早、中期病程的进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若病情发展到晚期尿毒症阶段,则应采用肾脏替代疗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治疗。 |